去岁北京清秋的皇城根儿上,第一次听梁师说《庄子》。
时间,它是常量还是变量?标量还是矢量?
课堂上梁师说:“同学们,我们可不可以把时间稍微沉淀一下,想想在这个地方的80年前,民国时期,也许是胡适先生,也许是林语堂先生,他们坐在这里喝茶;再更早一点点,再往前推一百年、一百五十年,这里又是另外一番景象。我有些时候在想,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某种能力,这种能力就是你可以让你的心,在这一刹那去到的时间,你就变成不同的人,你就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时间的景象…”
数语,已将我们置于情景之中,不仅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时空观,也让我们了解到,原来,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代入能力,让读书成为一次完整的穿越时空之旅。其实,当时真相如何,并不重要;你认为当时是什么样,也不重要。而是将自己投射到那个空间里面去,你当下的感受是什么,观照到了什么?
当然你也可以赋予代入能力更多技法上的意义:把自己代入书中,书又代入生活中,放自己身上体会,放实际事上琢磨。“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。
思绪至此,不过数秒,已再次去到课堂并从这个入口进入百年前那群贤毕至、少长咸集的文坛雅集盛事里。那么,有趣的事情来了,你觉得时间是常量还是变量?是标量还是矢量?
心,在焉?
有个成语叫“心不在焉”,心在不在就是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干嘛,能不能时时刻刻保持清明的状态。
你,也许听过那个砍柴、挑水、做饭的禅宗故事;也许在蔡志忠老师漫画中了解到:当你全情投入,其他所有一切都完全不存在;也许知道曾国藩的处世准则:未来不迎、当时不杂、过往不恋。
但是,你有没有看过自己,在每时每刻,在当下这个片段,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?
梁师说:生命质量在于时间成本结构分析。
你也可以做这样一个作业,用自己的一周作为记录,这一周的时间用来做了什么?你可以统计下,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来网上点赞,百分之多少的时间堵在路上,百分之多少的时间用在抱怨周遭…?于是你会看到,现阶段你的生命质量如何,是不是浪费了绝大部分时间?
很恐怖是吗?不过不要紧,后知后觉总比不知不觉好。
治心,才是一切的根本。
相互驯养,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。
我们都看过《小王子》,它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,是因为它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--相互驯养。
《庄子》课堂里,梁师曾经这样说:“通常,在你做一些事情的时候,做什么事情其实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和什么人在一起。其实,在什么事情开始之前,已经决定了你会和什么人在一起。”
而最近,在不同场合又曾几度听见梁师说:“我们的同学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教导我。”
时间建立起的链接。与温暖喜悦、同频共振的良师益友共同前行,相互用不同的知识体系、兴趣爱好激发出更有益的频率。同时学会更好地与自己的内心相处,在时间的沉淀中认识、欣赏和享受。
听梁师说《庄子》,收获颇多,一篇小文无以概全,录此三点以飨同道。
最后还是想借用梁师的话:“我们无需假装骄傲,也无需假装谦卑:生命体的蜕变,本质上就是把努力交给自己,把变化交给时间的过程。”
如此,一起真诚坚定地走,成长为更为接近智慧和幸福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