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中不可思议的巧合(二)

2017/2/5 18:02:4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:付淳

曾有一本名为《秘密》的书十分风靡,书里通过采访各种运用吸引力法则的成功案例,分享一个心想事成的秘密。最早接触到这本书,是我姑姑的推荐,那时,她是一个脑胶质瘤患者,没做手术,没有吃药,靠着练气功、学中医、读身心灵书籍有生活质量地远超医生预计的deadline

 

书中说,“思想是具有磁性的,并且有着某种频率。当你思考时,那些思想就发送到宇宙中,然后吸引所有相同频率的同类事物。所有发出的思想,都会回到源头——你。”“你就像是一座‘人体发射台’,用你的思想传达某种频率。如果想改变生命中的任何事,就藉由改变你的思想来转换频率。”

 

整本书读下来,我很想拿自己做实验。我在纸上写下了三个愿望,经常拿出来念念。想看见证奇迹的时候吗?很抱歉,并没有。现在多少年过去了,愿望并没有实现,甚至我都忘了当时许的什么愿,只依稀记得希望在一年内可以去参观日本的寺庙,还有年收入多少万。

 

我把实验的失败,归结于这种实验心态,因为并没有从心底相信我可以拥有我所想要的东西。后来倒是有一次,我把这心想事成的力量用在了一辆自行车上。

 

那时刚毕业参加工作,单位有新职员的培训,最后一天有个联欢,联欢上有个抽奖环节,特等奖是一辆自行车。我见到那辆绿色的自行车,就脱口而出,这车是我的。然后抽号,我记得我的号码是77号,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,因为我非常喜欢数字7。联欢过程中,先后抽出了三等奖、二等奖、一等奖,结束时抽特等奖,宣布号码的时候,并不是77号,可是叫了几次,被抽中的人提前离场了,再次抽奖,那自行车就是我的了。

 

这是我截至目前为止中到的最大的奖了。后来我琢磨到一件事,也许成就心愿的,并不是思考和思想,而是那份不假思索和直觉,因和果是互根的。是因为那车本来就是我的,于是我接受了它的召唤,还是我从心底相信它是我的,它就是我的?

 

后来,我看了很多其他类似的书,不记得是在《零阻力》还是在《生命的重建》里,提出了一个观点,说渴望什么,恰恰是缺乏什么,这种匮乏感会阻碍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,因此想要心想事成必须要把匮乏感释放掉。

 

再后来,我学了一些国学经典,发现在《中庸》、《道德经》里还有许多佛经都提到心想事成的方法。

 

《中庸》里说,“故至诚无息,不息则久,久则征,征则悠远,悠远则博厚,博厚则高明。博厚,所以载物也;高明,所以覆物也;悠久,所以成物也。博厚配地,高明配天,悠久无疆。如此者,不见而章,不动而变,无为而成。”

 

《道德经》里说,“天之道,不争而善胜,不言而善应,不召而自来,坦然而善谋。”

 

这两个章句其实是一个意思——心想事成。目前,我还没体悟到心法的妙处。但有一个感觉,天道绝不是用来满足私欲的。所以佛菩萨的有求必应,并不是跟众生做生意,我去烧支香,您保佑我长命富贵,世上也没这么亏本的生意呀。所以大德者,必然要发大愿,于是“大德,必得其位,必得其禄,必得其名,必得其寿”。

 

走上了学习中医、学习国学的道路之后,我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巧合。我相信,是冥冥中有个力量在牵引我,往这条道上走,它在告诉我,你是对的。

 

我姑姑在20126月去世,我经历了一段非常悲伤的日子。又刚调换工作,诸多不顺。姑姑去世2个多月后,一位北京的领导带了一个法国侨团到江西访问,由我接待。听这位领导的部下说,领导是中国气功协会的副会长。第二天,我们带侨胞们参观庐山,我见那位领导在做“开合拉气”的动作,便聊起我姑姑也练这气功,结果发现这领导竟是姑姑的同门功友,且在北京很传奇地见了一面。他说,那是他们共同的老师出了一本书,在北京开新书发布会,我姑姑也去了,发布会结束后,姑姑要去火车站回南昌,打不着出租车,便看到这位领导的车,问也不问,直接就坐上去了。领导也不问你一个陌生人怎么上我的车,直接问去哪儿。我姑姑说去火车站。他们互留了电话和姓名,却再也没联系过。

 

领导跟我说,她对姑姑印象很深刻,于是对江西也很有感情,有什么项目,有什么侨团,都会想到江西。看到我的姓,就觉得是不是跟姑姑有什么关系,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情。听说姑姑的去世,领导很唏嘘,又很淡然。让我不要难过,天地间有它运转的规律,不会差一分一毫。这事,让我觉得亲情的缘分未尽,姑姑一定想让我继续学习传统文化,提升自己的同时去帮助更多人。

 

老师说,事情做对了,就会很顺利,会有征兆。孔子很喜欢看征兆,所以会感叹“凤鸟不至,河不出图,洛不出书,吾已矣夫!”但孔子伟大的地方是他虽没有完成上天给的天命,却自创了一个天命,删诗书、定礼乐、著春秋、赞周易,他把这天命实现在每一个盛世,影响延续至两千多年后的今天。

 

我也把一些巧合视为“征兆”。比如,加入正安聚友会后,发现这么大一个南昌,我竟和一个人文记录志愿者住在同一个小区,每次开志愿者月会都可以搭他的顺风车,我想这是一个让我坚持中医人文记录的“指令”。还有采访了蔡爷爷后,写了一篇专访稿,组建了中医师承班,忽然有一天,一位其他单位的大哥到我办公室来说,蔡爷爷的女儿就在我楼上办公,我在303,她在503,电梯里都常碰到,只是相见不相识。这位大哥是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我们俩都转发了那篇专访稿才知道的,他也感叹世界太小。

 

这些巧合和“小确幸”,让我觉得世界很美好。有一天,我会心想事成。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资讯...

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