盗亦有道

2017/1/17 21:21:2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:王鸿竹

盗亦有道

盗趾是古代的大盗。他有一套看似有理的言论。

做大盗的人,能预先猜出别人房间的财物放在哪里,叫做“圣”;偷东西的时候能一马当先叫做“”;偷完之后,最后一个出来断后叫做“义”;判断情况,选择最佳时机动手叫做“智”;将偷来的财物公平分给手下叫做“仁”。如果不具备以上五种道,想成为一名大盗是不可能的。

经验总结

关键字:文化、制度、精神

看完上文,不禁令人感叹:道德往往被不义之人拿去做护身符,进而出现所谓“盗亦有道”的荒诞之谈。但反过来想:如果恶人不假借圣人的道德标准,也成就不了像盗趾一般的恶人。“道”用错了地方也就难以成道了。

落实到企业管理上,很多时候,阻碍企业发展的“潜规则”、不合理现象,也会被企业中的“不法之徒”冠上冠冕堂皇的帽子,乍听起来似乎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,实则却是败坏企业文化、紊乱管理制度、影响员工团结的罪魁祸首。例如广泛存在于民营企业中的“家族式管理”、“小团体行为”,表面上看因为成员间彼此熟识,信息沟通畅快,工作效率自然提高。实则不然,根本原因就在于“人治不如法制”,毕竟人无完人、金无足赤,再好的管理人才也不可能保证其时时处处高效,再紧密的团队也会有意见分歧的现象。就好像机械化大生产最终会代替手工劳作,而数控设备的进步最终会代替传统机械一般,科学的管理体系、严格的管理制度、先进的管理办法才是保障现代化企业发展稳定高效的不二法门。在此基础上的人性化管理、家族式管理方能体现其优势所在——企业主对员工更加信任、员工对企业更加忠诚、团队精神更能落到实处。

回到时间轴上看:上文提到企业中“盗亦有道”的现象,往往在开始时处于萌芽状态,不易被发现;一旦企业主忽视,却极易形成难以遏制的燎原之势;待到员工们见怪不怪之时,企业主即使想改往往也举步维艰,因为此时他已经严重破坏了企业文化及管理理念。更有甚者,一些“盗亦有道”的理念,在诸多“以身试法”的高、中层管理者的明目张胆下,会成为众人眼中的企业特色、企业文化,此时的企业真可谓病入膏肓了!

当然,盗亦有道还有另一种解释:就是说即便身为强盗任然保有人性中光辉的一面,能够对“自己人”做到“圣”“”“义”“智”“仁”,甚至在某事某刻,放下屠刀、幡然醒悟。例如陈大惠老师讲师团中就有这样一位曾经大哥、现在老师的朋友(不便吐露姓名)。一直在用自身经历告诫年轻人:走正道、行坦途,学习忠孝仁义、改进自身德行。如何理解庄子的“盗亦有道”,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,不宜做学术上的是非之辨,适宜做人性向善的用心思考,期待大家的思行合一,将道家之道用于生活,指导人生。

因此,任何一个想把企业做大、做强的企业主,都不允许在自身企业中存在所谓“盗亦有道”的说法,而是要以身作则、上行下效,将一切“潜规则”打压在萌芽状态,做到防患于未然。聪颖的企业主更会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落实到位,用严谨求实的行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
原文赏析

趾之徒问于趾曰:“盗亦有道乎?”趾曰:“何适而无有道邪!”

夫妄意室中之藏,圣也;入先,勇也;出后,义也;知可否,知也;分均,仁也。五者不备而成大盗者,天下未知有也。由是观之,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,趾不得圣人之道不行;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者多,则圣人之利天也少而害天下也多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——胠箧第十


上一篇:相忘于江湖

下一篇:井底之蛙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资讯...

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