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群里一位朋友说“正安聚友会”公众号改版后,找不到聚友礼的链接了。于是我翻半天,找出了原来的链接。有一个标题映入眼帘,“妒忌,看看我们怎么样用好妒忌的情绪”,这是梁同学在聚友礼的最后一课,给我很深的印象。他说,我们可以借由妒忌知道我们真正想要什么。
我向来分不清妒忌和嫉妒的区别,更习惯于用嫉妒。好像前者有个“忌”便走了心,而后者将之看做一种类似于感冒的小病,更贴切。有一款很有名的香水,就叫嫉妒。没闻过,但喜欢这名。这种小情绪,不一定坏,是可以拿来细品的。
我经常遭受这种情绪,并羞于承认。但中庸里教我们,要“诚己”。人也许不能对别人诚实,但一定不要自欺。自诚明,谓之性。要得到内心的力量,从而明事理,第一步就是诚实地面对自己。
以前在被嫉妒啃噬的时候,曾在知乎上写过一篇开导自己的文章。时隔几年,偶尔会有陌生人发来感谢,说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启发。等自己再翻出来看,却有道不出的惭愧感。
人最要命的毛病就是自我陶醉和好为人师。而这两个习气,我还没有磨去。也好,再把陈年旧文拿出来晾晾,完成这周的更新任务。若能逗君一笑,也是美事一桩。
那么,开始吧——
嫉妒产生的原因是什么?我想,第一是不自信,第二是不接纳。
不自信:信,这个字很好玩,拆开来就是人言,说白了就是人在说话。你脑子里是不是经常出现一个两人或者一群人在说话,当没有找到这群人里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心声时,就容易不自信。不相信自己有这样的能力、才华、勇气、毅力、勤奋、机遇去超越那个被嫉妒的人,所以干脆就什么都不做,以嫉妒为挡箭牌,被情绪的洪流吞没。
其实,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的嫉妒别人,而且越有接近性、相似性,越嫉妒得厉害,比如同性、同龄、同班,你不会去嫉妒离得太远的人,因为还有追赶的可能,却又不想付出努力,或者说不相信自己能追上,怕付出努力后得不到应有的回报。
之所以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嫉妒,是因为还没有被逼到绝境。人体是生来俱足的,我们的身体和情绪有强大的自我保护功能,只要还没崩溃,说明还在可承受范围之内,没准哪天真能尝试一下被嫉妒的人经历的辛苦,就不嫉妒了。
为什么安慰人的最好方式,就是告诉对方自己比他还惨,这就是共性。我读过的把嫉妒这种情绪描绘得最好的一本书是东野圭吾的《恶意》,即使得了癌症,也要让对方身败名裂,这还是一个有恩于他的人。多让人汗毛倒竖,活生生的农夫与蛇。蛇咬人是本能,而不幸没当成蛇的,就只有通过嫉妒来释放毒素了。
恶意或嫉妒,很多时候就像根植在血液里一样。被嫉妒的人,不能对嫉妒者好,越好越提醒对方的卑微,而激活嫉妒的能量,每个人都渴望自我救赎,而不是被同情施舍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,力的作用是相互的,能量和情绪也是。你在嫉妒别人的同时,也许别人也正在嫉妒你。想想自己有没有可以被嫉妒的地方吧。虽然说得滥了,但还是想重复:一盆泥土和一块金子,哪个贵重,但植物和我们的视角却不一样。
不接纳:人与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,接受也得接受,不接受也得接受。我们从小被太多教条绑架,被沸沸扬扬的心灵鸡汤洗脑,在信息爆炸中,我们很容易失去方向,消散定力。
我中学时,班里年级考试都会排名次,老师会指定给你一个竞争对手。我们在分数的丛林法则中厮杀,从那时起,我就吃过嫉妒的苦头,考得没有竞争对手好会嫉妒,没有她受老师喜爱也会嫉妒。在之后的很多年里,我无形中被这种变态的提高升学率的阴谋戕害,总是把自己放在竞争的位子上,到处与人暗地里较劲,希望自己胜过一筹,寻求心理优越感。
心理学中,有内在小孩、内在父母和有爱成人的概念。我们之所以会嫉妒,并能发现它,想要克服它,也许还是要回溯到童年。内在小孩没有真正被关注,而太多主流价值观叠加重复,形成了严苛的内在父母。我们在长期的受教中,学会去讨好别人去获得利益和关注,潜移默化地演变成去讨好自己的内在父母,然后鸡汤们会线性思维地告诉我们,只要肯努力,只要勤奋就可以成功。
可是为什么,为什么他会比我有钱,明明他还没我努力?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朋友,明明我做人比他好。为什么他可以出名?我起点比他高呀。当内在逻辑被证明是错误的,这对自我的心理是一种颠覆,这时候,那个叫嫉妒的奇怪荷尔蒙就应运而生了。
我不会说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,因为这话老子说过。我不会说遇到事情,面对它,接受它,解决它,放下它,因为这话星云大师说过。我也不会说,嫉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好处,也不会减少别人的成就,因为这话刘嘉玲说过。
理性比情绪靠谱。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情绪影响,但可以把它当成是一阵狂风,吹得你犯风湿也好,中风也好——何况没那么严重,就挑战一下自己,看它究竟能怎样。接受嫉妒是生命的一部分,然后用理性告诉自己,我该怎样做得更好?可以去运动,让自己有迷人的马甲线,可以去读书,扩充知识容量、提高处世见地,可以去养生,活得长久才是王道。总之,找到一件可以让自己全心投入的事情,一头扎进去。无事则生非,找到了自己的坐标,嫉妒什么的,就伤不了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