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文化有何用呢?让我们三渡秋水看看庄子怎么回答?上期最后说道海神劝说河神天地不是最大,毫末不是最小。紧接着河神又问了个问题:世间人都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,最大的东西无穷大,这样的话可信吗?
海神回答:从细小的东西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,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。说白了就是请学会换位思考。只有学会将心比心、换位思考才能看得更多、更远,这是不是前面说过的仁者无敌的原因呢?
精细是小的极致,粗大是大的极致,但精细与粗大都只处在有我之境,但这世间最美的东西是无我之境,它没有办法形容。就好像老子说的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。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!
可以用言论谈论的东西只是事物的表面,可以用心意表达的东西才是精细的内核。那么言论无法谈论、心意无法表达的,也就是进入无我之境了。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做事,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,也不会赞赏给人给人以仁慈和恩惠,他们无论做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,也不会瞧不起人。
无论什么财物都不争夺,也不会谦和与辞让,凡事从不借势而为,但也从不尽其所能(例子太多,就不一一描述了)。。。。。人说:‘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,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,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,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。
看到最后这句话有没有发现什么奇怪的点?没有,那且看看下面这段: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致中和,天地立焉,万物育焉。发现了没?这就是儒家经典中庸中的原文啊。
在惯性思维中,人们总是认为儒道泾渭分明,一出世,一入世,一积极,一消极,好似生与死的界限般黑白分明,但看到这里你发现了什么?其实万物殊途而同归。
儒道同源、同根、同本啊。毕竟儒家老祖宗孔子曾以老师之礼对待老子,而且儒家的儿子——法家(法家代表人物出师儒家)跟道家同样休戚与共、焦不离孟、孟不离焦。毕竟道家奇书黄帝四经开篇就是道生法啊。
看到这,有没有颠覆世界观呢?其实万物一理、殊途同归、法无定法、万法归一。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呢?那就是做智识的游牧民族,在知识的草野上,哪里水草丰美就转场到哪里。
有句话叫:最有创新能力的那些人,在观念的溪流中自由徜徉,每获得一个新观念,就把它置入思想的溪流中,与其他人交融,碰撞,验证,证伪,生发出新观念。他们不是专家,但也不浅尝辄止,而是追逐知识、观念、思想、技能跨领域碰撞的化学反应,不能自已。
最后还是那句话:谈什么爱屋及乌,说什么恨屋及乌,对待知识,你只需要一件事,那便是只当以拿来主义为无上妙品,海纳百川,博采众长。毕竟,自己才是唯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