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的好,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一份事业也好,一部著作也罢,好的开头无疑会大大增加成功的砝码。尤其是对于一部著作更是这样,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,开头的篇章和文字就显得至关重要。也许庄老夫子深谙此道吧,所以才把《逍遥游》这极具诱惑力的三个字作为首篇的篇名,并辅之以魔幻主义色彩的故事和文字,让人甫一观之,便念念不忘。坦白讲,《庄子》其实是一本思想深奥、晦涩难懂的书,没有一定的感悟和阅历恐怕是很难读懂和理解的。如果不是这种巧妙的布局方式,也许很多人打开书刚看两眼就直接扔掉了。而我就是被庄老夫子以这样一种方式所俘获的,一缘相识,从此便结下了无法割舍的不解之缘。
记得第一次看到《庄子》这本书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,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的。出于对传统国学的爱好,不经意间在一排排的杂乱书籍中翻到了它。刚一打开,就被“逍遥游”三个字深深地吸引住了。就像是触电一样,浮躁的心情瞬间感受到这种强大的能量,一种莫名的欢快和愉悦油然而生。逍遥游,好美的文字,好美的境界。可是,当我兴致勃勃地往下继续阅读的时候,却有一种上当的感觉,怎么越读越糊涂了。什么齐物论、德充符,还有更加晦涩的骈拇、马蹄,乱七八糟的在讲什么啊。于是,没看多久便扔下了,但逍遥游三个字却深深地嵌入我的心底。没多久,还把我的QQ空间改成逍遥游,一副高逼格的样子。
这一晃好多年过去了,我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,忙忙碌碌地奋斗在通往小康社会的幸福大道上。还好,天道酬勤,終小有所成。但物质上的富足并未带来期望已久的快乐,反而是陷入到一种找不到方向的迷失感。人究竟为何而活?是为了这无休止的外在物质么?还是为了更高的精神追求?为了寻找答案,我又重新拿起智慧的书籍来,期望从大师们的思想中寻找到满意的答案。就在某一瞬间,逍遥游三个字再一次灵光一闪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。到底什么是逍遥游?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庄子到底想跟我们说什么。于是,飞快地去买了一本《庄子》来读。由于近十年的丰富阅历和不间断的学习与思考,这个时候的我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理解能力都有了大幅的提高,再读《庄子》便没有那么费劲了。终于,经过几个月反复的研习和思悟,我欣喜地发现,原来人生的真谛就在这里。趁此感悟,我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写了一本近二十万字的哲学类网络微小说--《出路:通向财务自由与心灵自由之路》,来系统地讲述世俗大众如何实现自己的逍遥人生。也许,有人会问,逍遥还分圣人和俗人吗?我的理解,那是当然。关于他们的区别我后面我有机会再发文分享。此时的我,得意洋洋地宣告,人生的真谛已经被我找到啦。从此之后,我就可以真正地享受自己的逍遥人生了。可是,事情显然并非如此,我高兴的太早了。
后面由于工作上的一些事务,我又从纯粹的精神世界被无奈地拉回到世俗的物质世界里。经过这次的回炉重造,我沮丧地发现,原来闻道不同于悟道,悟道不同于得道,得道又不同于行道。而我,也只是从闻道进阶到了悟道而已,离得道和行道还差的好远。知与行的距离,是此岸与彼岸的差别,中间还隔着汪洋大海呢。此后的这一两年时间,庄子的彼岸世界似乎又渐行渐远,我再一次迷失在世俗的此岸世界里,与物相刃相靡,而莫之能止。
就在我昏昏然与物相争的时候,偶然间在喜马拉雅看到了梁冬老师的庄子课程,那逍遥游的彼岸世界猛地再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,又一次与庄子他老人家不期而遇了。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折腾,当真是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,偶然之际又在梁同学的牵线下再次与庄老夫子相遇了。既然是天之所赐,那就再没有理由拒绝。于是,毫不迟疑地加入了梁同学的私房笔记课程。希望这一次能紧跟梁同学的脚步,在梁同学的带领下,与同道之人结伴而行,一起向无何有之乡的彼岸世界进发,最终能抵达那自在逍遥的至善之境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