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你愚不可及,但是我喜欢

2017/4/14 18:11:0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:付淳


你猜《论语》里,我最被哪句话打动?你一定猜不到,是“宁武子,邦有道则知,邦无道则愚;其知可及也,其愚不可及也。”


一般人对这个章句的解释是,宁武子在国家很太平的时候表现得很智慧,在国家很混乱的时候装得很愚蠢,孔子感叹,他的智慧我是比得上的,他的愚蠢却是我比不上了。这么看,这个章句一点力量也没有,也毫无动人之处。再来看朱注:“宁武子,卫大夫,名俞。按春秋传,武子仕卫,当文公、成公之时。文公有道,而武子无事可见,此其知之可及也。成公无道,至于失过,而武子周旋其间,尽心竭力,不避艰险。凡其所处,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,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,此其愚之不可及也。”


动人的不是人们以讹传讹的明哲保身,而是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的担当。明哲保身,是知,而以身赴险,是愚。世上最动人,往往不是聪明机巧,而是那份傻傻的坚持,是认定自己的位子,笨笨地坚守。树倒猢狲散是常理,只有那只守着倒了的树不肯离去、想让树再立起来的猴子,才是让人感动的。人最动人的品质,是念旧,是感恩。


我在书中,遇到过很多让我感动的愚人。如孔子,试想五六十岁的时候,我们会在干嘛?种花、钓鱼、环游世界……那还是保养得好的,身体不错的,经济条件过得去的。可是在古代,五六十岁就是老人了,而孔老夫子在五十岁知天命以后,一改往日的淡薄,变得官瘾很重,到处想要找个平台,将大道用以治国平天下。然而现实很残酷,那时候没有高铁飞机,风尘仆仆从一个诸侯国到另一个诸侯国,受尽白眼和冷遇,惶惶如丧家之犬。学生埋怨他,“君子亦有穷乎”,隐士不解他“凤兮凤兮何德之衰。往者不可谏。来者犹可追。已而已而。今之从政者殆而。”连守门的保安都嘲笑他,“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?”孔子完成了他的天命吗?颜渊死了,子路死了,宰我死了,儿子孔鲤死了,奔波了十四年,一个个至亲的人都离去了。回到鲁国时,他该承受着多大的悲痛。他消沉了吗?没有。他删诗书,定礼乐,著春秋,赞周易,上天给他的命没有完成,他自己创了一个天命,为华夏民族留下一条文脉。他的动人,不在孔庙里累世受飨。而是所有人都认为完不成的任务,他却坚持下来。所有人的都觉得他认死理、不聪明,不懂明哲保身,他没有放弃。


我在现实中,也遇到过很多人我感动的愚人。如我的老师。认识老师是在一个群里,我当时正处于非常迷茫的时期,受西方这个思潮、那个流派的影响,拼命想要挣脱束缚,寻找自由。瞒着家人参加了著名的地下组织正安聚友会,分会有个热心肠的志愿者肖姐,她告诉我有一个学贯中西,精通儒释道的老师会来南昌讲课,要我去听。你知道,我最恨儒家的死板和束缚,才不想去。但这肖姐,一通通电话简直是追命连环刀,我被她的坚持吓跪了。答应先入群听一听。


老师说大乘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扬光大,是因为有儒家的基础。佛祖证悟后用二十一天讲《华严经》,用十二年讲《阿含经》。《阿含经》是小乘佛教的经典,也是大乘佛教的基础,在中国没有流行过,因为很像《论语》,也是记录佛陀与弟子的对话和日常。因此儒家,是中国人学习大乘佛教的基础。我很不合时宜地插了一句,学习传统文化,也要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吧。结果老师棒喝下来,你言辞尖锐,傲慢无礼。我懵圈了,像被人扇了一耳光。但好在,脸皮厚,我赶紧加老师微信道歉。私底下,老师非常温和。后来我才知道,老师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挑学生,看是不是具弟子相,是不是能谦虚。


从那以后,我才开始系统地学习四书,也才知道自己以前真的非常傲慢,以及因为无知和自大走了好多弯路。很感谢自己的这一点善根。而一些受不了棒喝的同学,会在背后说老师的坏话。每次我听了觉得气愤的时候,便会想到男神子贡说的“人虽欲自绝,其何伤于日月乎?”如果有人骂太阳和月亮,会损伤日月一丝光辉吗?


近两年,老师也意识到这种方式会伤害别人,用得少一些了。但这真是检测是否玻璃心的好方法。近来国学越来越火,很多国学机构竞争激烈,而老师却没有讨好受众,为的是收到真弟子。是知还是愚呢。


当然,这还不是最愚的。我在学了几个月之后,才知道老师是怎么把恩悦书院建立起来的。老师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退休的,做到了亚太区的副总,我一开始对这个头衔没啥感觉。前不久,我听说高中闺蜜的老公在这家公司的中国区工作,年薪300万。当时就由衷赞叹,好有钱啊。可是,老师把他所有的退休金捐了出来,弄了个基金会。我粗浅的认识,基金会一般都是巨有钱的人才会去弄的,弄不好还满身麻烦。


因为书院的学报约稿,我去采访了我二师兄,不是猪八戒,是华东交大孔目湖书院的负责人,是老师的得意门生,他年龄比大师兄小,所以就叫他二师兄吧。(希望这文章别被他看到)这才知道书院建起来的过程。二师兄说,十年前,老师给万安县特殊学校,也就是聋哑人学校,一口气捐了60万元。用这捐款,换一个做演讲的机会。捐赠活动是由共青团省委牵线的,老师跟当时的团省委秘书长说,希望在南昌的一所高校做一场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。于是秘书长就在《领导干部手册》上随便翻,翻到了华东交通大学,给当时还是校宣传部部长的二师兄打电话,二师兄很爽快地答应了。那时的二师兄刚过不惑,却满脑子迷惑,家庭、工作都不顺,恰又喜欢传统文化。听了老师的讲座,如久旱逢雨,就一直跟老师保持着联系。后来老师在上海创办书院,每月上一次两天的课,二师兄就每月坐火车去上海听课。听了一段时间,他跟好朋友聊天交流,朋友觉得他看问题深刻了,跟以前不一样了,就问他怎么回事。他就带着朋友一块去上海听课。这个朋友,就是我大师兄,现在孝谦传统文化学习中心的负责人。


这个队伍越来越大,从两个人到十个人,到二十个人,风雨无阻地每月坐火车去上海。老师看这么多人舟车劳顿,不忍心,便答应在南昌建一个分院,老师一个人跑。因为这段动人的故事,我才有机会真正体悟到四书中的修身之宝。学问,真的要有传承、有系统。自己看,可能看一百遍都不会懂。


如今老师快七十岁了,仍在各地奔波。他说,大和尚、大修女、大牧师都是越老越忙的,人生怎么会有退休的时候呢。


还有我的大师兄,也是大傻瓜一个。以后有机会再说吧。


相关资讯

    暂无相关的资讯...

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

验证码: 看不清楚?